解剖學科何翰蓁副教授所著「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」榮獲第41屆「金鼎獎」非文學圖書獎

學術榮譽

%e4%bd%95%e7%bf%b0%e8%93%811

由慈濟大學解剖學科何翰蓁副教授所著,李翠卿採訪編輯的「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~那些與大體老師相處的時光」榮獲第41屆「金鼎獎」「非文學圖書獎」,何翰蓁老師形容自2014年開始籌備寫書,就像是人生的奇幻之旅,很多從沒想過的事都發生了,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如親臨慈大解剖現場,和醫學生們一起跟著解剖老師的進度認識身體,感受學生與大體老師奇妙的連繫,出書以來何老師也收到很多老人家寫信來詢問大體捐贈的方式。
何翰蓁老師自2003年到慈大解剖學科任教,何老師表示,與朋友聊天時,偶爾會提到他在上解剖課時學生如何感恩老師,大家都很感興趣,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力邀他將這些過程寫成科普文學,剛開始他覺得自己不是解剖科班出身的,因此不敢答應,但朋友告訴他:「台灣科普的書多數是進口翻譯的,希望能有台灣人自己寫科普書。」因此,何老師花了兩年的時間寫書,於2016年出版,這也是台灣第一本描述人體實地解剖的通俗性書籍。何翰蓁表示,自己當初只害怕出版社會賠錢,沒有想到會受到歡迎,甚至還舉辦簽書會,參加書展,得到金鼎獎等。
解剖是醫學系非常重要的一堂課,是醫學生第一次經由實際的碰觸與觀察學習人體的構造,在非常科學的課程裡,卻有非常感性的故事。同學拜訪家屬前,老師叨叨絮絮的提醒學生要注意的禮儀;大體老師生前的願望:「我要去上課了…..」以及最後一堂為老師縫合,學生會心滿意足地跑來跟他說:「老師,你看看我們大體老師,是不是特別漂亮呢?」,教師節前夕,打電話詢問家屬,大體老師喜歡吃什麼等。書中還穿插老師內心故事的獨白,像是何翰蓁老師剛生完女兒躺在產檯上,心中卻想著如何保存胎盤當成「教具」使用等。
在還沒到慈濟前,何翰蓁老師曾經拒絕母親捐贈大體,因為在他校教書時,何翰蓁老師看到學生對大體的不尊重,她不忍心母親受到同樣的對待。書出版後,何翰蓁老師也送了一本給母親,母親看完後,再次表明想要捐大體的意願,這一次何老師也沒有拒絕了。
何翰蓁老師表示,很感謝有機會到慈濟大學來教書,不然無法認識這些無語良師,親自感受到有溫度的解剖課。何翰蓁老師的哥哥曾經因為國中老師的誤解,休學之後到工地工作而意外往生。何老師感嘆地說,我們求學過程中,可能有遇過不好的、好的老師,希望自己不要成為曾經討厭過的那類型的老師。而她覺得無語良師一視同仁,他們就只是默默地躺在那,不會因為同學的長相,成績有差別待遇,是最公平的老師。